扶 贫 路 上
张建军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我市迅速响应总书记号召,开展了“双包双促”精准扶贫行动,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役。商洛日报社作为市级包扶单位之一,结对帮扶商南县试马镇荆家河村。6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在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积极为当地办好事、办实事,108户贫困户先后脱贫摘帽,荆家河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在昂首阔步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向全面小康。
荆家河村位于商南县城西10公里处,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684户2130人,耕地面积941亩,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接到任务后,我们积极行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讲话精神,按照“单位人员全参与,结对帮扶全覆盖”的要求,健全工作机制,选派精干力量组建了驻村扶贫工作队,负责具体的帮扶工作和协调与试马镇镇及商南县的相关工作。同时将贫困户分户到人,将帮扶责任落实到每一名机关干部,形成“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肩上扛指标”的精准扶贫工作格局。
帮扶工作中,我们依托驻村工作队的实地走访、全面调研,制定了“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精准帮扶措施,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我们从强组织、抓班子入手,着力提升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积极协助当地做好村两委班子建设,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群众基础好、威信高的党员干部推到村带头人位置上。我们组织村上党员外出参观学习、观看远程教育宣传片,慰问关爱贫困党员,表彰优秀党员等活动,有效提升了村干部和党员综合素质,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内热情,涌现出了一批先进模范,起到了党建引领促脱贫的效果。
在“教育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我们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每年从单位经费中挤出10万元资金,用以改善荆家河村基础设施,优化村庄环境,发展集体经济。不仅实施了美丽乡村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四化”工程,修建了通村道路、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还开展了捐资助学、扶贫助困、敬老爱老等活动10多次,为村上注入了发展活力。尤其在培育扶贫产业方面,我们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难题入手,推行“贫困户+合作社+种养基地+公司”的模式,通过带资入股、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方式,实现贫困户劳务、土地、分红多重受益的脱贫帮扶模式,并鼓励有能力的青年人干事创业,有体力的留守人员搞养殖、抓种植。近几年,村上建起了百亩杏园基地、上苍鹿业养殖场,发展中药材种植300多亩;先后培育药材产业大户4户,生猪养殖8户,土蜂养殖10户,开办农家乐7户村,乡村旅游正在兴起。
2018年,报社在增加13名包扶干部的基础上,调整加强了驻村工作队,抽调副县级干部孙志潮担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他带领队员经常深入群众家中和田间地头,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主动学习省、市、县扶贫政策,增强政策的理解和把握,采取入户讲解、召开会议等形式,向群众详细传达各级精准扶贫政策,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精准扶贫,为什么要精准扶贫,怎样开展精准扶贫”,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政府帮扶、群众大干的局面;及时衔接汇报村上的实际情况和扶贫工作进展,使报社能够准确掌握包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文化扶贫推进及贫困户增收脱贫情况。三年年,荆家河村留下了他们的脚印和汗水。
在驻村的日子里,除了为贫困户谋划出路,孙志潮同志时刻不忘记录和总结,他撰写新闻稿件,记录村上的动态变化和脱贫故事;撰写驻村日志,记录所干所见所想;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应改进的地方,撰写研讨文章,对扶贫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他将这些文字集结为《情怀》,为了给荆家河村的发展留下一份档案资料,也为了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扶贫一线驻村干部的用心用情用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们将迎难而上,扛起责任担当,继续以铿锵的步伐行走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为决战脱贫攻坚凝心聚力,为决胜全面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陕西商洛日报社社长兼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