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年前的10月15日,徐迟先生百年诞辰,有关方面在徐迟先生曾经长期工作生活的武汉举行了一场纪念座谈会。本文作者有幸参加座谈,并于次日撰写了此篇博文。现将此文重发本网,以表达对徐迟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要闻] 报告文学界同仁云集武昌缅怀徐迟 - 笔名邓圩//治国即治吏 - 邓复华的博客](/uploads/allimg/181023/1Z31035M-0.jpg)
昨日的东湖宾馆南山乙所会议室座无虚席。百年徐迟老人为何至今仍然具有如此的魅力和影响力?正如座谈会主持人所言:中国文学群星璀灿,然而,与我们时代和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的作家,当首推徐迟先生。最近央视播出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使徐迟先生及其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历史地位再次凸显。他的《哥德巴赫猜想》和《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等系列报告文学作品,深深地感染和影响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催生了科学春天的到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徐迟先生不仅是当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而且堪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性作家。
![[要闻] 报告文学界同仁云集武昌缅怀徐迟 - 笔名邓圩//治国即治吏 - 邓复华的博客](/uploads/allimg/181023/1Z3105241-1.jpg)
洪洋说,徐迟先生总是向前看,他的目光常常穿透时空,伸向遥远的未来。早在1977年那个年代,他就敏锐地认识到,要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人类就要全力发展新科技;要实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首先要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就是为什么在搁笔10年以后,准备回到家乡浙江南浔颐养天年之际,忽然接到《人民文学》约他写陈景润的电话时,他那么兴奋,冒着“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树碑立传”的风险,心怀忐忑地欣然命笔,且一发而不可收拾,连续采写了地质学家、物理学家、高山植物学家、化学家等,因而成为“五四”运动以来书写中国科学家艰辛奋斗史实的最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名作家何建明,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整个班底从北京带到了武汉,参加纪念座谈,深切缅怀徐迟先生。他说,“徐迟先生对一名普通作家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他改变了无数人的文学基因。尤其是他的著名代表作品《哥德巴赫猜想》,以及这个‘猜想’之下作为一名时代歌颂者的伟大精神和思想品德,就是一种榜样,一面旗帜。”他客观地评价了徐迟先生的文学成就,称徐迟的报告文学贡献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哥德巴赫猜想》是报告文学的不朽经典,并且成为中国思想解放舆论的先声。徐迟先生以传神之笔写出了科学家陈景润的形象,催生了科学春天的到来,并且使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徐迟报告文学的划时代意义,也促使报告文学从介于散文与通讯报道之间的尴尬,理直气壮地独立为一个成熟的文学体裁,成为集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于一体的引领时代潮流、干预现实的“文学轻骑兵”,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因此成为鼎盛的报告文学时代。
参加座谈会的还有: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永泽,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蒋南平等。他们分别致辞或作精彩的发言,高度评价徐迟的文学人生,并希望广大作家继承和发扬徐迟的不朽精神,像徐迟先生那样热爱生活,勇于创新;希望作家们深入生活,深入到各个领域,研究转型中的社会,反映深化改革时期的生活特质,以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传递出更多的正能量。
座谈会后,举行了以徐迟名字命名的“石花杯”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颁奖典礼。部分作家代表前往位于黄陂区木兰湖的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创作基地考察。